林产工业

研究与分析

  • 纤维成型机扫平辊位移控制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陈光伟;张崇健;曲发义;张峻逍;

    为解决纤维板生产中板坯成型密度不均匀问题,针对纤维成型工段中的机床设备,结合移动式面密度在线监测系统(BWQ)和伺服电缸与工控计算机(ICS),设计了三段式扫平辊位移控制装置,阐述了扫平辊位移控制装置的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构成,及其对板坯高度进行定量扫平的工作原理。随后,运用机械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结合系统中各元件的传递函数与选型参数,建立了该系统闭环反馈控制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对扫平辊位移控制系统稳定性进行了判别和校正,导出了系统响应快速性与准确性指标。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扫平辊位移控制系统的工作性能可满足生产需求,其设计方法能够为改进或提高纤维成型机的技术水平及工作性能提供借鉴。

    2025年05期 v.62;No.39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 两种材质的柄铣刀锐利度及磨损比较分析

    青龙;红岭;吕悦孝;邢东;

    使用硬质合金和金刚石材质镶焊齿柄铣刀对纤维板和细木工板进行开槽铣削试验。通过激光三维显微系统测定刀具角度、刀刃圆弧半径及刀刃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金刚石刀刃微观缺陷小于硬质合金刀,且初始锐利度更高(相差小于1μm)。硬质合金刀具楔角设计不合理,主副刃楔角相差约27°,对磨损影响明显。切削长度增加导致刀刃锐利度和磨损量增大,金刚石刀磨损量小于硬质合金刀。新刀细木工板铣削中产生崩边等多种加工缺陷,表明基材性能是加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2025年05期 v.62;No.397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 基于剪切效应的夹芯梁弯曲及自由振动研究

    肖珍;李政;赵恒;

    在考虑夹芯梁表面板弯曲应力对夹芯层影响的基础上,结合剪应变与轴向位移、弯曲挠度的微分关系,推导出夹芯梁剪切刚度表达式及弯曲微分方程,并利用该弯曲微分方程计算夹芯梁弯曲挠度。结果表明:该方法对计算夹芯梁弯曲挠度具有较高的精度。根据夹芯梁自由振动方程,得到了简支夹芯梁自由振动的固有频率表达式。通过算例分析表明,剪切变形对夹芯梁自由振动的固定频率有很大影响,即使是细长夹芯梁自由振动的基频,剪切变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2025年05期 v.62;No.397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 热处理木材耐光老化性能研究进展

    李瑶;张宏宇;邢东;

    热处理木材长期暴露在户外环境,易受紫外线辐射影响,发生光老化,引起材色变化。本文针对热处理木材的耐光老化性能,首先综述了不同树种、热处理工艺、时间、温度等参数对木材材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提升热处理木材耐光老化性能3种措施,即光稳定剂涂覆、表面原位沉积和天然提取物增强清漆处理。旨在为改善热处理木材耐光老化性能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62;No.39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 基于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的沙柳生材动态特性及参数研究

    张强;刘志刚;张少勇;张鹏峰;裴承慧;

    通过动态力学试验研究了沙柳生材在锯切过程中的动态力学特性,获取其动态力学参数,旨在为沙柳平茬的刀具结构设计和工作参数的选择提供数据支撑。研究利用霍普金森压杆试验探究了不同应变率对沙柳生材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进而对其应变率和强度值进行拟合,以获取沙柳原材料在顺纹和横纹方向上的应变率效应参数,并基于LSDYNA对拟合参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顺纹方向当应变率由448 s~(-1)增加至1 236 s~(-1)时,强度由42.68 MPa增加至62.53 MPa;横纹方向应变率由407 s~(-1)增加至1 960 s~(-1)时,强度由3.36 MPa增加至11.31 MPa。拟合所得顺纹方向上应变率参数为n_‖=0.198、η_‖=1.102E~(-5),横纹方向上应变率参数为n_⊥=0.140、η_⊥=2.030E~(-5),并将该参数应用于数值模拟中,测得在相同撞击速度下,数值模拟所得强度与试验所得强度的相对误差在7%以内。试验表明,沙柳应变率效应较强,且横纹方向的应变率效应更为显著,所拟合参数的准确性较高。

    2025年05期 v.62;No.397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 环形温度场对于旋转圆锯片临界转速的影响

    肖苏伟;曹建华;范博;粟鑫;吴思浩;邓祥丰;

    圆锯片是重要的林业生产工具,其临界转速会直接影响林木锯割精度和安全生产。圆锯片在高速切削过程中,会产生环形分布的温度场,促使其产生热应变,进而改变临界转速。在绝对节点坐标法工作框架内,提出了含有温度及温度变化梯度的新型环扇热力耦合单元。利用该单元根据虚功原理,建立了考虑环形温度场的圆锯片非线性动力学微分方程,进而推导了圆锯片的临界转速方程,并分析了环形温度场对临界转速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圆锯片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62;No.397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樟树精油微胶囊的制备、表征及性能

    胡珊;黄皓;陈杰连;陈彦;谢佩吾;梁卫驱;

    樟树精油具有抑菌、驱虫等作用,是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重要原料。精油的不稳定性限制了其使用,微胶囊化是解决此难题的重要技术之一。本文以樟树精油为芯材,变性淀粉和麦芽糊精为壁材,单甘酸酯为乳化剂,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樟树精油微胶囊,并对其包埋率、缓释性、表面形貌、粒径、热稳定性、抑菌作用等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樟树精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到(89.90±0.19)%。在4、25℃和50℃下,25 d后,精油保留率分别为85.24%、79.87%和70.49%,显示出优良的缓释性能。微胶囊呈规则的圆球形,表面光滑,囊壁较完整,粒径大小呈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1.096~15.136μm,d(0.5)为5.45μm。微胶囊的热稳定性好,在220℃以下时,质量损失为10%左右。微胶囊对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荔枝霜疫霉等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率在46.28%~70.58%;对藤黄球菌、青枯病菌等细菌表现中、高度抑菌,抑菌圈直径在1.43~2.82 cm。研究结果可为樟树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05期 v.62;No.397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 氮磷掺杂改性活性炭对水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范友华;康地;彭邵锋;李弛;欧阳也能;

    以油茶壳为原料,经氯化锌活化制得活性炭,通过氨基三亚甲基膦酸(ATMP)和支状聚乙烯亚胺(PEI)改性,制备了氮、磷掺杂改性的吸附材料(AC-PEIs)。系统考察了离子种类、水相pH值、初始浓度、反应时间等对该材料吸附铅离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活性炭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降低,表面羟基、胺基和磷酸等官能团的数量增多,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吸附性能提高。在吸附剂投加量为1 g/L,铅离子质量浓度为100 mg/L,pH为6,反应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AC-PEI-1对溶液中铅离子的去除率为98.26%,比未改性活性炭提高了1.54倍,且其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AC-PEI-1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261.89 mg/g,约为未改性活性炭的2倍。改性活性炭对铅离子的吸附机理主要为沉淀作用、配位络合和静电吸引等,与铅离子发生沉淀作用的是活性炭表面含磷官能团。

    2025年05期 v.62;No.397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 茶叶籽脱壳清选工艺参数模型构建与优化

    陈斌;唐建新;陈丽娟;边晓东;袁名安;郑寨生;

    为提升茶叶籽脱壳清选效果,保证茶叶籽油原料质量,对茶叶籽进行脱壳清选试验,采用响应曲面试验设计方法探究工艺参数对茶叶籽脱壳清选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工艺参数对仁中含壳率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主轴转速、进料速度和出仁口面积。仁中含壳率受到工艺参数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其中进料速度与主轴转速的交互作用极显著。根据回归方程,得到合适的茶叶籽脱壳清选工艺范围,即进料速度为6.0~6.3 kg/min,主轴转速为1 865~1 915 r/min,出仁口面积为56~62 cm~2。在此条件下,仁中含壳率和壳中含仁率均在1.0%以下。因此,应用茶叶籽脱壳清选模型有助于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

    2025年05期 v.62;No.397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生产与应用

  • 我国家具及其原材料抗菌防霉性能标准体系现状

    刘卓钦;姚粲璨;张瑞;胡佳;颜刚华;黄宇斌;肖海洋;

    抗菌防霉性能在家具及其原材料的功能性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研究了我国目前家具及其原材料抗菌防霉性能的检测和评价标准体系,总结了各类指标检测方法类型和共性,比较了各类原料同类指标检测方法异同。在此基础上,从协调性、完整性、便利性、准确性等方面评价分析了我国家具及其原材料抗菌防霉性能标准体系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完善建议。

    2025年05期 v.62;No.397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 明式凳类家具功能基础及造型规律研究

    牛晓霆;孙威霆;

    明式凳类形态多样,不仅蕴含着其所处时期的文化潮流和审美意蕴,还承载着与坐相关的行为习惯和先进的造物理念,是明式家具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员。以331例明式凳类样本为研究对象,从功能与造型的关系出发,以凳面造型特征为划分依据,将明式凳类分为方形、条形、圆形、扇形、六方形、海棠形和梅花形凳七类。在此基础上,从部件和整体两个角度对明式凳类家具的功能基础进行分析,探究了功能基础与造型规律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对于明式凳类家具设计理念的传承与现代凳类家具设计的创新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5期 v.62;No.397 65-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 明清家具形制演化研究

    胡亚静;戴向东;

    明清家具是我国传统家具史上辉煌时期的代表作,明清家具形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在造型由圆润到方直、体量增大、装饰由简到繁、“束腰”普遍应用。以明清家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献、传世实物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采用统计分析及对比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其演变过程,梳理家具形制演变脉络。明清家具形制演化是在经济贸易助力、民族文化需求、工艺技术提升、西方艺术影响等多方面因素作用下形成的,研究对深入理解传统家具文化、传承古典家具造物智慧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v.62;No.397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基于S-CAD的意大利家具“Transizione 4.0计划”评估与启示

    郭谌达;王志锋;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意大利家具设计产业是学界和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但从政策视角切入的研究相对较少。以意大利重要政策“Transizione 4.0计划”为研究对象,首次引入S-CAD评估方法,通过分析,评估该政策的效应、效率、可行性,为相关领域提供意大利家具设计产业发展的政策解读。创新之处在于应用了能够融合技术理性与政治智慧的新评估方法,可为我国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并为政策评估工具提供支撑。

    2025年05期 v.62;No.397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 天津传统制豆器具乌豆桶设计研究

    孙光瑞;张凯;张凤;

    乌豆桶是清中晚期天津地区民间专用于捂豆、存豆的器具。本文通过田野考察法和访谈法等,获取了乌豆桶实物样本和相关图文资料,并从津派典型家具文化传承发展角度对其造型、功能、材质、工艺、结构等特征进行研究,挖掘乌豆桶蕴含的民俗文化和制器理念。研究发现:乌豆桶具有特色腰圆形制、制豆与盛豆功能兼具、轻便易携、板材易换易修、木料调味增香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对其参数及特征予以数字化保护,从而进行创新设计实践,以期为津派家具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思路。

    2025年05期 v.62;No.397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产业发展探析

  • 油茶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浏浏;刘晓玲;陈桂丹;黄腾华;陈松武;

    油茶果壳和油茶饼粕是油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如剩余物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还会造成资源浪费。总结了油茶果壳和油茶饼粕的主要成分,并对其在制备生物质材料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油茶果壳可作为吸附材料、生物质复合材料、电极材料等进行应用,油茶饼粕可作为胶黏材料、清洁材料等进行应用。油茶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利用有助于未来油茶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对油茶副产品高效利用。

    2025年05期 v.62;No.397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 抚育伐材对黑木耳品质及产业发展的影响

    付静;杨燕超;郑焕春;

    为解决黑木耳栽培原料短缺问题,减轻全面禁伐对黑木耳生产带来的影响,本研究探索了黑木耳栽培料替代应用的可行性。研究通过在优质黑木耳主产区牡丹江林区开展抚育伐材替代蒙古栎栽培料试验。结果表明:抚育伐材栽培黑木耳大小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横径、纵径、厚度均小于对照。抚育伐材栽培黑木耳粗蛋白、粗纤维、还原糖均高于对照栽培,粗蛋白差异显著(p<0.05),粗纤维差异极显著(p<0.01)。抚育伐材栽培黑木耳粗蛋白含量比对照提高了36.72%,粗纤维含量提高94.36%,还原糖含量为0.625%,对照中未检出。利用抚育伐材剩余物替代黑木耳生产基质材料,为黑木耳产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5期 v.62;No.397 95-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林草产业经济

  • 基于B-S实物期权定价模型的广西桂平市碳汇造林项目价值评估及投资决策分析

    谭桂菲;邓玉艳;蒋燚;唐庆;王仁杰;王勇;

    从项目投资角度对碳汇造林项目中的木材资产和碳汇资产进行了科学评估,并探讨了实物期权法在评估林业投资项目中的应用。通过对广西桂平市碳汇造林项目的木材和碳汇资产进行收获现值法和实物期权定价法的价值评估,得出20 a的碳汇量为634 341 t,年均减排量为181 717 t,实物期权法的评估结果51 256.90元/hm~2高于收获现值法的评估结果40 861.69元/hm~2。这一差异表明,实物期权法能够更好地评估项目的管理灵活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标的资产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研究还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预测出杉木造林项目的最佳投资年限为26 a。为推动碳汇造林项目的发展并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影响,建议一是通过引入碳金融工具(如碳期货、碳期权、碳保险等)来丰富碳市场交易产品,二是尽快恢复CCER项目备案,以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并减少交易限制。

    2025年05期 v.62;No.397 10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行业资讯

  • 林业与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广东召开2023年全省林业工作视频会议”为例

    陈骏洪;

    <正>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的背景下,传统林业智慧中“取用有度”的生态伦理被重新发现,文化遗产成为破解现代生态治理难题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乡村文化遗产从边缘化遗存转变为特色发展要素,林业作为连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纽带,承担着激活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历史使命。一、构建“生态-文化”协同保护体系2023年全省林业工作视频会议在广东召开,会议提出“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和“建设国内领先水平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调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系统性整合。这要求建立多维度保护框架,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现代林业管理体系。

    2025年05期 v.62;No.397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 互联网时代林产工业企业思政工作创新的必要性探讨——以“第九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林业史分会场)”为例

    陈伟;张宜英;张芳;谈冰莹;

    <正>在数字经济浪潮冲击下,林产工业企业的生产模式、管理形态与员工认知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传统思政工作面临价值传导失焦、教育手段滞后、监督效能弱化等系统性挑战。第九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林业史分会场提出“全球史视野下的林业治理智慧”,为破解新时代思政困境提供了历史镜鉴与创新路径。本次分会场聚焦林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治理经验转化等议题,魏玲玲研究员提出的“扎根理论构建保护体系模型”与苗帅总监展示的“林长智慧平台”,分别从文化传承和技术赋能维度为思政创新指明方向。特别是“明清方志八景中的生态智慧”研究报告,揭示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治理理念的融合可能,为构建具有林业特色的思政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5期 v.62;No.397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 基于语料库的林业英语词汇翻译探讨——以“林草国际合作与外语应用能力培训工作座谈会”为例

    胡磊;

    <正>在全球林草治理深度参与的背景下,专业术语翻译的精准性成为影响国际话语权的核心要素。国家林草局连续举办的“林草国际合作与外语应用能力培训班”,揭示了行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已从通用语言技能转向专业化、场景化的语言服务。本文以座谈会提出的“学以致用”目标为导向,探讨基于语料库的林业英语词汇翻译研究框架,旨在通过系统性语料资源建设,破解林业术语翻译中的语义偏差、文化隔阂与实践脱节问题。这一探索不仅呼应了培训实践中对课程科学化、师资专业化的诉求,更为提升我国在林草国际谈判中的规则解释力提供了方法论支撑。

    2025年05期 v.62;No.397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思辨能力在林业专业英语教学中应用——以“第七届林业和畜牧业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例

    姜媛;

    <正>随着林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林业专业英语教学已成为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教学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视不足,难以满足行业发展对综合能力的需求。思辨能力作为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核心,在林业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还能促进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实践应用,对推动学科发展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5月28日至30日,中国昆明成功举办了“第七届林业和畜牧业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聚焦于林业与畜牧业的最新研究和技术交流,邀请了全球范围内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和分享该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业务实践经验。此次会议为与会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不仅有助于加强国际科研合作,还极大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对促进全球林业和畜牧业的知识共享与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5期 v.62;No.39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木球教学中的应用——以“2024全球木材与木制品大会”为例

    王丹;

    <正>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木球教学中的开展,源于当前教育理念的转变,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随着体育教学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型,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特别是在团队项目中具有重要作用。在2024全球木材与木制品大会中,虽然主题主要围绕木材产业和木结构技术,但其中的一些关键内容同样对“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木球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以下是从会议内容中提取的四个策略或启示点,并结合这些点形成的写作思路。

    2025年05期 v.62;No.397 11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 园林植物的配置及空间布局规划仿真研究——以“2024·第8届园林植物与人居环境建设学术交流大会”为例

    邢伟明;

    <正>绿化作为衡量各城市发展优劣的一大重要评价指标,绿化分布质量也会直接反映出城市的整体样貌。高品质人居环境,能够为城乡居民提供舒适、健康、安全、便利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条件,也是我国城乡发展和管理持续追求的一大目标,体现出居民对于生活水不断提升的美好向往。园林植物所形成的城市植被系统,对于区域气候条件、居民生产幸福和安全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2025年05期 v.62;No.397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 林业学院课余运动训练管理模式探讨——以“2023年第十五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为例

    易军;韦肖婷;陈好;

    <正>课余运动训练管理模式是提升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及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鉴于体育活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全面发展方面的显著作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系统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紧张的学术学习之余获得必要的身体锻炼,还是培养学生领导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体育改革的深化和“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推进,林业学院将课余运动训练纳入教育教学体系,通过科学的训练计划和严格的管理模式,确保学生能在优良的体育文化氛围中成长,同时也为林业领域培养出更多体能与智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2023年11月18日,“第十五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在沈阳农业大学召开,由中国林学会与沈阳农业大学联合主办。会议以“加强林草青年科技创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聚焦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等领域的热点问题,旨在激发林业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展示其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将科技创新与林业教育的实践相结合,可以开发出更为系统和科学的训练管理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能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2025年05期 v.62;No.397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 浅谈新时代的林业新闻报道——以“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新闻发布会”为例

    殷爽;徐嘉铭;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林业正从单一资源供给向生态服务、碳汇储备、文化承载等多维功能转型。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4.02%,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8.7万亿元,标志着林业已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战场。在此背景下,林业新闻报道亟需构建兼具政策传播力、科学解释力与人文感染力的新型话语体系,以回应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命题。

    2025年05期 v.62;No.397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理念在现代林业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为例

    张景雷;

    <正>“天人合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哲学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整体性思维,其“顺天应时”“取用有度”的生态智慧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高度契合。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林业发展曾面临生态退化、资源枯竭等挑战,亟需以传统文化精髓重构现代林业治理逻辑。2023年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系统总结了近五年生态建设成就,部署了新时代林草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会议数据显示:全省累计完成营造林636.8万亩,退化草原治理44.6万亩,林长制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推动碳汇交易试点,白洋淀湿地鸟类种群增加42种。

    2025年05期 v.62;No.397 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浅谈林业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面对的挑战——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工作会议”为例

    张潇;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林业自然保护区已成为维系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的核心载体。我国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承担着守护76%的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重要使命。然而,保护地普遍面临管理碎片化、执法监管滞后、资金人才短缺、社区利益冲突等系统性挑战,亟需探索保护与发展协同的创新路径。云南省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其森林覆盖率65.04%,拥有全国10.9%的林木碳储量,在2024年林业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国家公园创建、林权改革深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等实践,为破解自然保护区管理困境提供了鲜活样本。本文以云南省林草工作会议部署为切口,从体系构建、法治科技、价值实现、多元共治四个维度,探讨新时代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突破方向,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05期 v.62;No.397 12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4K]
  • 林业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分析——以“张家界市召开林下经济专题会”为例

    赵寿斌;

    <正>在全球生态经济转型背景下,林业技术已成为撬动农村资源价值的关键杠杆。张家界市作为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依托世界级生态资源探索林业现代化路径,其2024年林下经济专题会的召开具有典型研究价值。本文以该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与实践导向为切入点,聚焦林业技术创新如何破解传统林区“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二元困境,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与体系重构三个维度,系统解析林业技术驱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同类生态功能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2025年05期 v.62;No.397 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 下载本期数据